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育儿嫂范雨素:自述文章走红 善意看待“民间语文”

2022-08-27 00:25:30 2694

摘要:人物简介范雨素,湖北襄阳市打伙村人,现年44岁,在北京做育儿嫂。20世纪80年代,范雨素在村子里读了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因为看了琼瑶的小说,她把名字从范菊人改为范雨素。近日,她写的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引起关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

人物简介

范雨素,湖北襄阳市打伙村人,现年44岁,在北京做育儿嫂。20世纪80年代,范雨素在村子里读了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因为看了琼瑶的小说,她把名字从范菊人改为范雨素。

近日,她写的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引起关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

舆情要点

文章走红 “躲进古庙”

4月24日,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发布了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一天之内,这篇自传体小说刷爆社交平台,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次。“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成为众多媒体和网民在报道和转发时引用的句子。

44岁、离异、初中文化、家政女工,这些身份“标签”与阅读量和文字风格相映衬,更加速了阅读和刷屏量的增长。与一般打工文学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与控诉不同,范雨素的文字略带诙谐,她称自己的前村委书记房东是“皮村下野总统”,管一户村民养的12只狗叫“狗部队”。在自述和采访中,她多次提到租住的8平方米的小屋和工作中受到的歧视。文章写到了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教育、家庭、农村土地纠纷等诸多问题,几乎包括了外来务工人员所能遇到的各方面。

有网民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是又一个‘民间语文’的创造者。”也有网民怀疑文章是代笔、炒作。还有网民担心打工者被过度消费,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我是范雨素》火了之后,诸多媒体希望采访,有两三家出版社找她出书。范雨素说,没想到这篇文章会火,出名很意外。她是靠苦力吃饭的,不靠写文章谋生。当时想写母亲,是带着感情写的,在微信公众号编辑的鼓励下发表。

4月26日下午,她给朋友发微信说,因媒体围攻,社交恐惧症转成抑郁症,已躲进深山古庙,不见任何人。

打工者渴求精神食粮

有网民表示,《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让他们第一次了解到“打工文学”这个领域,对打工者的真实生活感到好奇。

范雨素居住的皮村是位于北京东五环和东六环之间的一个“城中村”。两万多人口中,本地村民只有约1400人。村里有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人之家、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工人之家院子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带有“打工文化”字样的活动海报。范雨素每周会参加文学小组的活动,与共同爱好文学的务工人员一起分享作品、交流心得。

工人之家的工作人员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说,范雨素的文章之所以火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平视的角度记录打工者生活。此前外界最大的误解是认为打工人群没有精神文化需求,不需要艺术。然而,很多打工者对于精神食粮的渴求是难以想象的,不少人所具备的文学素养也都有待挖掘。2002年创办工人之家的孙恒说:“以前的想法都是偏见,觉得底层人群没有精神文化需要。将心比心,当你处于物质环境不好的时候,人是需要精神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的”。

媒体评论摘要

《人民日报》:感谢那些心怀文学的人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所谓文学,说得玄一点,就是有限向着无限的眺望,就是短暂在聆听永恒。这样的眺望与聆听,构成了对意义的追求,也构成意义本身。科技与商业,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而文学和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样本。保留对于文学的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或许也就保留与创造了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转译的可能。

是的,因为好看,《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从农民工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新华每日电讯》:“诗意的栖居”不仅对范雨素很重要

人们显然希望范雨素的故事可以承载许多东西。比如,从她身上可以看到:精神自由不独是劳心之人、饱食之士追求的活法,劳力之辈、生活艰辛的普通人也在追求这样的状态。现实往往充斥着各种苟且,人们通过点赞范雨素构筑内心的避风港,或者把追捧范雨素作为一种宣泄,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所谓诗意地栖居,从海德格尔的话语里拆解出来,大概就是:体面地工作和生活,还可以有点时间发呆(思考)。

范雨素对媒体说,被追捧是“一场生命中偶遇的沙尘暴”“尘嚣过后她还是那个默默前行的体力劳动者”。然而,会写作、会表达的特长被发现,她必然不会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育儿嫂,她已经身处改变之中。或许人们更应该从范雨素的故事里看到:思考和表达,其实对于诗意的栖居很重要。实际上,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既可以改造精神世界,也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

《新京报》:谈“消费范雨素”的人,才是恶意消费范雨素

“范雨素”这个热点有没有价值,不能拿范雨素的文学水平跟鲁迅、莎士比亚比,而要跟同类内容比。在充斥着养生、鸡汤、毒鸡汤的“朋友圈”,范雨素的文章绝对是一股清流。无论文本质量还是思考深度,都配得上刷屏待遇。

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文学批评家。文学史怎么写是专家的事,看了“朋友圈”的文章有什么观感是普通人的事。普通大众对文学作品水平的评价当然容易夸张,但跟普通大众秀优越感,有劲吗?我发现有些人最喜欢干的就是“降维攻击”,贩卖一些半吊子的专业知识来“碾压”门外汉。

看过一些范雨素的采访,说实话,范雨素本人比那些忧心“消费范雨素”的人更清醒。

范雨素被普罗大众拔高一下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人刻意贬低范雨素时所散发的冷血气息。不会有人逼你喜欢范雨素,但以“不要消费范雨素”的名义消费范雨素和底层,才是真正的恶意消费。

网民评论摘编

@尚昱301:范雨素写得真好。如此艰苦的人生,因为母亲的爱,灵魂得到了救赎。看到结尾我哭了,作者虽然没有写自己如何爱自己的女儿,但看到女儿把单位发的果汁分给流浪的老奶奶,我肯定,她把母亲爱的能力,完完全全传递给了女儿,我无比欣喜地看到作者苦难人生中人性的内光,就像黑夜里看到灿烂的星光。

@君子有道:范雨素的出现是长久以来文学与现实脱节导致的。文学不关照现实,不关照生活在当下的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成为了浅薄的娱乐和享乐。要反思的不是范雨素,而是那些以文学自命、却又活在空中楼阁、有眼无珠的作家。

@无应答:攻伐范雨素?你们是没理解还是乾坤大挪移故意转移问题?谁都有权利写作,但是媒体和文坛不应狂捧一本并不杰出的书。是不是好书、是不是有价值的书应该看内容,而不是看作者的身份。比如以前捧的脑瘫诗人,如果不是脑瘫,你们会这么狂捧吗?

舆情点评

弱势群体的困境时常引发舆论同情,但大多是碎片化的,随着不断更新的舆论议题而消逝、循环。近期,人们倡导全民阅读,范雨素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积淀,此时拿出了一篇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文章,把生活的艰难写得有趣。或许有些黑色幽默,但文章的走心、在与生活抗争中表现出的乐观、向上,打动了人们,这正是这篇文章能够刷屏的原因。

网民所说的文学要关注现实,其实是作者、以及每个人都应关注现实,让文学具有社会价值。文章走红当引起对现实层面的反思,人们有时用“大词”表达观点,不希望传播“标签化”,却较少有人从全景和细节体会社会其他阶层的生活状态并研究个中原因。

今天,“范雨素们”的生活状态用“民间语文”呈现出来,我们应当善意对待,让他们的生活坎坷少一些,愿舆论场的人文精神多一些。

(责编:李静、朱明刚)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