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15:53:10 | 浏览:2423
跟青春期孩子沟通究竟有多难?恐怕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体会。
这两天,我重温了《超级育儿师》,发现其中的一期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期的求助者是一位妈妈,她跟14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孩子正在读初三。
在求助中,妈妈说:儿子本来挺聪明的,但自从玩上网络游戏就变了。
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
面对沉迷游戏的儿子,妈妈无可奈何地说出:
妈妈忍不住失声痛哭:
“兰海老师,你快来吧!”
“我不想我小孩毁掉!”
求助视频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柔弱的,无助的,被伤害的母亲,以及一个麻木冷漠的儿子。同样作为家长的我们难免同仇敌忾,甚至对儿子的表现大加批判。
然而,兰海老师要实现的是这位妈妈的心愿:帮帮这个孩子。
这不但是家庭教育工作者,也是爸爸妈妈在育儿问题中应该秉持的立场:
不要执着于说服孩子“他确实错了”,而是去发现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兰海老师来到这对母子的家里,发现本来应该在上学的儿子,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
发现家里来了客人,他只是回头瞟了一眼,就又扭过头去开始打游戏。
兰海对孩子的“第一眼”印象是:
因为兰海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所以她并没有干涉母子两人的沟通。
在妈妈拿着抹布擦桌子的时候,不小心弄断了网线,儿子的表情是这样的:
我们试着做一下同样的表情和动作,你感觉到了什么?
是的,因为妈妈弄断了网线而无法继续打游戏,儿子表现出来的不是暴怒,不是功亏一篑的扼腕,而是无奈。
很快,儿子拿出手机,戴上耳机,打开门走了出去。
妈妈拦在门口要儿子交出手机。儿子一句话不吭,扭头去了卫生间,并且把门锁上。
在这里,兰海看到的是:
母子的冲突并没有结束。
怒不可遏的妈妈拔下网线藏了起来,儿子回到屋里发现没了网线,终于主动开口跟妈妈说话:
“宽带线。”
接下来的对话中,儿子依旧敷衍,甚至在嘴里叼了一根棒棒糖。
“我为什么要把宽带线拿走,你能回答我吗?”
“不知道。”
“你现在初中了,不是小学生,你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你回答让我满意,我会给你。”
“让我不玩电脑。”
没有拿到宽带线的儿子有一次把自己关到洗手间里。愤怒的妈妈过去敲门。
因为没有得到回应,妈妈找出了卫生间的钥匙强行开锁。
兰海说:
随着母子两人的沟通,事态逐渐升级,妈妈的嗓门更大了,她像一个被剥夺了权利的女王一样,拼命捶着门,大声地宣誓自己的主权:
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
当儿子终于从卫生间出来,坐到了沙发上,面对居高临下瞪视着他的母亲,他把小狗抱在怀里,之后又抓过枕头紧紧地搂住。
兰海说:
这样的动作代表着在必须面对自己妈妈的时候,儿子希望能够自我保护。
也许这个时候妈妈的表现,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家长。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拒绝沟通的时候,我们就会忍不住开始失控,开始咆哮,开始宣示自己对孩子的所有权。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就变味了,我们沟通的目的,已经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成为了“逼孩子承认自己是错的,家长是对的。”
当这位妈妈终于在孩子嘴里抠出了答案:“星期天回校”,妈妈的回应是什么呢?
孩子本来已经开始跟妈妈对视的眼神又开始滑向两边,做出了一个熟悉的动作:
到这里,我们终于发现了孩子“浑”“不讲礼貌”“不回应妈妈”背后的原因:
他是在用“浑”来掩饰自己的委屈和难过。
观察结束后,兰海给妈妈和儿子开了个“家庭会议”。
会议上,兰海问:“你们还想改变吗?”
儿子说:“愿意啊!”
妈妈紧跟着来了句: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固有认知,他们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辜负了父母的苦心,让自己伤心。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弱者,是被伤害的那一个,只有孩子改好了,才能修复这段关系,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所以,错,是孩子单方面的错,伤害,也是孩子在进行单方面的输出。
回忆一下,妈妈在家庭会议中说的这些话,你们是不是也经常对孩子说?
“怕他不读书,没有知识文化……我放弃他,一走了之,他出去很快就学坏。”
“他这么好的一个人生,这么一个阳光小子,我不想让他走上这条路。”
妈妈说得泪流满面,儿子却说:
在家庭会议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对妈妈的不满:
“商量沟通都是她做的决定。用她规划的人生来定义我,定义我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
兰海老师对妈妈揭示了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他百分之百的生活,都在由您做决定,而他唯一能做决定的,就是在他的网络游戏上。他并不是对网游游戏有瘾,真正有瘾的是他的成就感,他能够控制一切,他能够获得朋友,而这些,在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的生活当中,被您控制了,被您做决定了,所以他只要游戏当中,成为自己的王,而不要成为百分之百现实当中,你的奴隶。”
找到了儿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之后,在接下来的辅导当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14岁孩子,他应该有的,除了冷漠、无所谓之外的其他表情。
以及他的勇气
他的怒吼
他的坚持
他的梦想
在对妈妈的辅导中,兰海设计了一个亲子游戏,引导妈妈在玩游戏的时候正确运用亲子沟通的技巧:
看到这个对妈妈冷漠回避的儿子,与失望无助的妈妈,最后能够面带笑容,亲密自然地同框拍照,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父母,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的重要性。
先来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12月14日育儿大V尹建莉老师,在她的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条内容,手撕一档育儿类电视节目《超级育儿师》:尹建莉。01我对于这场育儿大V们之间的互撕,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就算这次不是尹建莉和《超级育儿师》,下次也会是其他人。
下面给广大家长推荐36个计策,帮父母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好孩子。1样板计:树立学习榜样。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孩子面前,再细微的言行举止也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塑造不同的品性,培养不同的特质。
《超级育儿师》携手资深教育专家,走进第一育儿现场,上门来到家庭中,为您沉。面对淘气孩子束手无策。风靡世界,影响亿万父母,全球最成功的亲子真人秀闪亮回归。家有二胎三胎,无法平衡对孩子的爱。作为新手父母育儿0经验。
为什么宝宝先叫爸爸,后叫妈妈?育儿师:和情感无关,只为偷懒宝宝出生以后,妈妈没日没夜地守护在宝宝身边,小心喂养,细心呵护,无论育儿的道路有多艰辛,一旦听到宝宝会叫“妈妈”,马上就会觉得以往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家中,如果父母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一定也不会让人失望的,就算是做不到精致,但起码不会太邋遢。相比于邋遢的孩子来说,父母宁愿自己的孩子爱臭美一些。毕竟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握好尺度,不耽误学习的臭美也是能被接受的。和你妈一样爱
我见过好几次,这种场景:孩子站在商场购物区门口,拽着妈妈的手,不停哇哇哭。☻大家好,我是践行终身学习的西红柿妈妈。可无论妈妈说什么,娃都不肯走,非逼着妈妈买东西。妈妈那边满脸的焦急,感觉特别丢面子。有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妈妈领着两个娃。
不论是月嫂、育婴师还是育儿嫂其实还是很好区别的,但这集中定义在实际中关联性挺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小编给大家介绍下:人类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六岁前奠定的,其中0-3岁的宝宝已经完成他一生中70%以上的学习能力,错过了这一黄金时期,宝宝的智
两个月大的婴儿那么幼小嗷嗷待哺,是最令人心疼的阶段,然而育儿师却强行灌奶导致婴儿大腿被掰骨折,而且这个育儿师本身还是一个孕妇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为何还会如此残忍对待婴儿。近日一两月大婴儿遭育儿师残忍虐待导致骨折等多种伤害,引起了大家的强烈愤怒。
莉莉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四五万块钱,但请保姆,还是有点舍不得,就把婆婆从老家接了过来,帮忙照看2岁多的女儿。刚开始莉莉对婆婆很客气,只要能给带娃,莉莉没二话,要什么给买什么,平时家里一日三餐也准备得很丰盛,毕竟比请保姆便宜太多了,老人能给带孩子。
...育儿师/育婴师是专门从事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生活照料和生活护理的人员,是目前市场紧缺工种之一,职业高尚,待遇高,市场供不应求。受过专业培训的育儿师/育婴师能全面掌握婴幼儿的生活照料、护理及科学教育、保育方面的相关。
“请不要羡慕我的故事 因为你只是路过 而我却是经历 你只是观众 而我却是它的主角” ——摘自一位头条作者有一段时间,身受三角债务之害的我,心里非常疲惫,遂想歇下来,静等收账。对于过去一向风风火火闯市场的我来说,平静的生活犹如白开水,好像缺少。
◆◆◆“我活着都是为了你,你这么做对得起谁啊!”这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两句话,殊不知多年后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却是打击、挖苦和讽刺。
自上海研究生阿姨过后,近日,北京爱宁宝高端育儿机构也出现了两位重量级育儿师,一位是北大医学部的研究生,曾就职于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内科医生。另一位是毕业于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广告学与心理学专业双学士。她们因为喜爱孩子,同时对育儿师的职业充满向往。
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家的孩子特别难管。每个孩子的性格也都是不同的,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存在两个性格相同的孩子,但因为是孩子,所以父母对孩子总是纵容的,甚至在孩子总是打闹的时候父母也不去阻止,因此会给一些孩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吉晴 通讯员朱邈“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刚生了二胎却找不回职场自信。”年轻的父母在生活、育儿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而东西湖的常青花园社区有这样一个针对家长的公益组织—常青花园父母成长联盟,“目前常青花园的中小学生人数过万,父。